環境保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
發布日期:2014-01-14
環境保護應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突破口。當前廣東省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完全轉變,生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必須加快推進環保體制改革,更有效發揮環保的先導、倒逼、優化功能,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闡述,具有深刻的理論性、鮮明的思想性和現實的針對性,深刻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維護中華民族的長久利益,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省和前沿陣地,肩負著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重任,要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豐富內涵,充分認識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陣地作用,加快推進環保體制改革,爭當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排頭兵。
一、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六個“緊緊圍繞”進行部署,并從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四個方面,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一是源頭嚴防制度體系。包括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和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落實用途管制等。二是過程嚴管制度體系。包括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三是后果嚴懲制度體系。包括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實行損害賠償制度等。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還在資源節約集約使用、環保市場、環保管理制度、區域聯動、信息公開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二、深化環保體制改革意義重大
深化改革開放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改革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必須合理布局深化改革的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時間表和路線圖,在重點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環境保護對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應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突破口。當前我省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完全轉變,生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必須加快推進環保體制改革,更有效發揮環保的先導、倒逼、優化功能,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設美麗廣東的主干線和著力點。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關鍵是在環境保護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點也要在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上實現突破性進展。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大環保力度,創新環境管理體制,為推進環保體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深化環保體制改革。
當前,廣東省總體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依然突出,土壤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逐步顯露,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態環境要求,環境問題成為影響群眾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通過加快推進環保體制改革,全面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三、扎實推進環保體制改革創新
首先要抓好頂層設計。一是科學協調水利、環保、土地、林業等部門,形成步調統一、統籌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合力。二是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完善現有環保法律法規,增強操作性和約束力。三是健全環境保護考核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損害賠償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通過責任追究、經濟賠償等制度,實現環境保護法律責任、經濟責任、行政責任的“三重落實”。四是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抓緊完善與主體功能區配套的政策措施,限定不同區域的使用用途。按照“保底線、優布局、調結構、嚴標準”的原則,加快研究制定珠三角、粵東西北不同區域差別化環保準入政策,促進廣東省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高效有序的市場服務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快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提高污染減排的效率。二是推動出臺全省燃煤火電機組脫硝電價管理辦法,穩步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綠色信貸政策,積極推進環境監測社會化。三是積極推進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培育環境損害社會化評估市場,探索以市場導向為主,以市場交易的方式來實現橫向、公平補償。四是建立環保產業規范運轉機制,健全法規標準,完善市場規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進環保產業、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從嚴從緊推進全防全控,建立強力有序的綜合監管體制。大氣、水污染具有區域性、流域性特征,要與屬地管理相結合,探索建立流域、區域聯防聯控機制,逐步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統一監管、分工負責”和“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監管體系,創新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環境監督執法機制,推進精細化、網格化環境監察體系建設,逐步建立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建立先進的環保信息平臺,健全涵蓋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的網上環境管理政務系統,以信息化推進環境管理現代化。